安顺市普定县:深耕文化沃土 绽放文旅之花

来源: 贵州日报  作者:  日期:2025-04-10  属于:贵州 点击: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个“颜值”爆表的村庄、古朴自然的草原风光、凉爽宜人的气候资源……安顺市普定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来自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目光。 

普定县正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以赴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县综合接待游客601.2万人次,旅游总花费58.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7%和4.2%。

乡村旅游热力足

仲春时节,普定县化处镇播仁社区,数百亩油菜花竞相绽放,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吸引了众多游客。

油菜花田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在乡村大地上肆意铺展,微风轻拂,金浪翻涌。花田里,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飞舞,游客徜徉其间,与油菜花近距离同框,定格美景,尽情享受着春日的惬意与美好。 

“太震撼了。”游客刘先生说,他们听闻这片花海后,专程前来游玩。

当地村民介绍,播仁社区油菜花期长达一个月,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赏花,游客最多时,一天超过5000人。

现场还设置了游乐区、美食区等摊位,让社区居民吃上了“旅游饭”。饶桃红便是其中一员,她每天清晨出摊,深夜才收摊回家,忙得不可开交,生意最红火时,一天收入超1000元。近年来,播仁社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每年的“花经济”为当地群众累计带来20余万元收入。

在普定,乡村旅游热度不减。一个个“颜值”爆表的村庄,令众人心之向往。

“以前我们村是个‘空心村’,经过治理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每天都有游客前来。”普定县定南街道陇黑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万华说。

据了解,该村盘活闲置资源,建起烧烤场,游客最多时,一天可达500人。同时,烧烤场还设有特产售卖中心,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将特产售卖给游客。

“我们陇黑村依山傍水,客流量大,现在摆些小吃摊,周末收入能有上千元。”陇黑村村民杨贵先说,平时因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无法外出务工,如今依靠村庄美景,实现了家门口创收。

近年来,普定县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斐然。该县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注重基础设施完善与产业发展协同并进。通过多项举措,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一个个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今,行走在普定的乡里村间,处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派和谐美丽的景象,乡村的新变化令人欣喜。普定正持续做大做强“美丽经济”,让更多的乡村好风景转化为好“钱景”,实现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

欣欣向荣文旅融

今年2月12日元宵节当晚,普定县体育场人潮涌动,观众们翘首以盼一场特别演出——铁水冲龙。

铁水冲龙历史悠久,是普定人深刻的文化记忆,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2024年起,普定县开始组织展演活动,积极推广铁水冲龙文化,提升公众认知度,同时深入打造铁水冲龙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育场及周边被挤得水泄不通。

贵阳市民雷晓云便是其中之一。元宵节当天,他早早赶到普定县体育场,仍被眼前景象震撼。大量游客和市民提前数小时到场,只为等待这场演出,而现场呈现的视觉盛宴让他久久难以忘怀,他表示一定会再来。

“文化是普定最闪耀的名片。”普定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光婷说,普定拥有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化与旅游相伴相生、紧密相连,从单纯看风景迈向感受文化底蕴,这既是一种文化体验,也是丰富旅游产品的绝佳路径,为文旅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据了解,普定以“铁水冲龙、西路花灯、高台地戏”等优秀传统文化为灵魂,以“赏花采茶觅春光,漂流纳凉消夏忙,露宿采摘入秋景,铁水飞花映冬妆”为主线,打造“四季普定”文旅品牌。特别是大型历史舞台剧《我从穿洞来》《空山新语》《普定非遗》的成功展演、展播,吸引了众多游客,并带动就业和拉动消费。“水井乡村荷花节”经国家广告研究院评定,入选《品牌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2024)》年度优秀品牌案例。

此外,普定全力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普定文化底蕴太深厚了。”贵州卫鑫达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保卫说,“研学”是公司业务之一,依托普定深厚文化底蕴,他们开设了多个“研学”课程,涵盖地戏文化、花灯文化、布依文化等,目前已吸引超1.5万人参与,产值达200万元。

露营热也在普定悄然兴起。雨露部落是普定较大的露营基地之一,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露营爱好者前来。该基地负责人余胜明介绍,游客在露营基地内可以体验赛马、沙滩车、越野车、跑马摔跤等项目,游客最多时,一天可达6000人。

现在,余胜明正在扩建停车场。他说,原本停车场有800个停车位,因游客激增已供不应求,他们准备扩建到1500个。

据不完全统计,普定现有露营基地20余个,今年以来,鹭泉湾、万树居、雨露部落等一批露营基地建成运营,全国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普定追寻“诗和远方”。

避暑旅居火出圈

近日,普定县马官镇热闹非凡,“花繁叶茂 灯火万家”原安顺地区花灯剧团成立65周年暨非遗点亮乡村・马官旅游避暑季启动仪式在此举行。启动仪式背后,是普定县马官镇探索康养旅居的新尝试。马官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村村有地戏、寨寨有花灯”是其真实写照。厚重的文化与凉爽的气候相结合,必将吸引更多游客走进马官。

近年来,普定积极发展康养民宿留客。围绕屯堡文化带和夜郎湖做优民宿发展文章,将该县马官组团、青山水榭精品民宿、沙湾景区民宿开发项目等“一组团五散点”纳入《安顺市民宿产业示范区专项规划(2023年—2030年)》整体规划,积极打造康养旅游,吸引重庆市、成都市、武汉市等省外游客前来避暑疗养。

坐落于普定县白岩镇中心社区讲义寨阿宝塘边上的阿妹山庄,紧抓21摄氏度的城市避暑游优势,发展旅居产业,每年夏季,客房供不应求,吸引大批省外游客前来旅居避暑。阿妹山庄自2005年运营以来,一直深耕餐饮行业,2016年,敏锐嗅到安顺避暑游市场商机,利用多余房间打造吃、住一体化的农家民宿。

由于避暑游持续升温,每年夏季,讲义寨内“一床难求”。不少村民瞅准商机,纷纷将自家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游客有的住15天,有的住1个月,有的住2个月。一栋房屋可供8人居住,一个月租金6000元,村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在普定秀水村,民宿产业也因避暑游迎来爆发式增长。夏季时,该村民宿同样“一房难求”。省内外前来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民宿月均费用在2300元至3000元之间。

在白岩镇,甚至连卫生院也机缘巧合成了避暑胜地。白岩镇卫生院设有康养结合院,能满足老年人医康养服务需求。2024年夏天,一名湖北游客偶然走进白岩镇卫生院,与负责人交谈后得知这里是医养结合院,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外地游客入住。不少游客离开时,就已预定了来年房间。

避暑季的到来,激活了消费潜力。避暑季期间,普定盛世中华大酒店每天入住人数超3000人,这也直接带动了附近韭黄村夜经济发展。夏季的韭黄村,璀璨灯光点亮夜空,商户吆喝声此起彼伏,各类美食琳琅满目,宛如繁华闹市。

据了解,韭黄村共有60个流动摊位,涵盖烧烤、水果、小吃等美食种类,累计带动全村约200余人就业。村内黔来香家常餐馆老板夏伟则说,每年6月起,生意就火热起来,一晚能接待五六十桌客人,营业额可达7000元以上。

目前,虽然夏季尚未到来,但大家已在为避暑季做准备。

农旅融合添活力

当晨曦轻吻茶山,绿意翻涌之际。

连日来,普定县猫洞乡热闹非凡,该乡茶叶正值采摘期。放眼望去,茶山上一片生机盎然。采茶工人星星点点散布在绿意盎然的茶园各处,指尖轻舞,精心采摘着鲜嫩新芽。

漫山遍野的茶树间,穿梭着不少前来赏花、拍照、打卡的游客,他们在茶香与花香的萦绕中,尽情呼吸着大山深处的新鲜空气,享受采茶的乐趣。

“我们从安顺过来,一行近二十人,之前也来过,觉得这儿风景特好,今天天气不错,就想来采点野菜、茶叶,尝尝这儿的美食。”游客邱云说。

每逢采茶季,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他们体验采茶、制茶,品尝新茶,清晨观云雾,傍晚赏晚霞,不仅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也为茶企拓宽了销售渠道。

与此同时,在广州市花都区与安顺市普定县的帮扶协作背景下,贵州领航茶旅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上春山 品春茶”活动,活动深度挖掘普定茶叶产业潜能,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全力提升普定茶叶知名度,拓宽茶农增收路径。

贵州领航茶旅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昌富说:“未来,公司将全力推进茶旅融合项目,春茶采摘结束后,依托茶山优质生态资源,打造特色民宿与茶山旅居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新茶芬芳,体验宁静闲适的茶山生活,深度品味茶文化独特韵味。”

普定茶叶历史源远流长,种茶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朵贝茶以野生茶形态出现。明崇祯年间,朵贝茶进贡皇室而声名远扬。普定拥有上万株古茶树,从化处镇朵贝、张家寨千年古茶树群落至10万亩茶园,构成完整茶树文明序列,这里还是茶树原产地核心区,其茶文化结晶朵贝茶已成为普定亮丽的文化名片。

普定县正凭借茶产业这张特色名片,以茶旅深度融合为强劲引擎,持续为普定经济注入新动能。

此外,普定县马官镇金荷村种植了上千亩猕猴桃。每逢采摘期,该村总会吸引大量游客,他们在此烧烤、体验采摘猕猴桃。

据了解,猕猴桃由贵州猕里水湘农旅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公司负责人刘家松介绍,他们已启动“认养一棵树”活动,同时对种植基地进行改造,以吸引更多游客。

普定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光婷表示,下一步,普定将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持续推进康养旅居、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避暑旅居组团,进一步激发康养旅居消费潜力。同时,深挖普定文化内涵,擦亮铁水冲龙、高台地戏、西路花灯等文化名片,唱响“四季普定”文旅活动品牌,深入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抢抓安顺市打造低空经济示范区试点机遇,探索发展低空消费新业态,奋力推动普定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宣传国家旅游政策,传递更多旅游信息,展示祖国大好河山,传播中华传统文明,推广旅游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立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