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江口县:梵净探幽洗身心

来源: 贵州日报  作者:  日期:2025-04-11  属于:贵州 点击: 

梵净山下,山花绽放,山风拂过,花浪翻滚,花香醉人;绿水青山、古树村落、小桥流水相映成趣,游人徜徉其间,诗意水墨画卷缓缓铺展。

“看山望水,听风高眠”。梵净幽谷,迤逦不绝,民宿镶嵌,身处其间,与自然共处,呼吸清新空气。广东游客黄星感慨地说,“梵净山下空气绝佳,每个季节都有不同景色。每个季节,我都要来这里,找一处山间民宿住上一段时间,养心、洗肺,体验民俗文化、吃抹茶美食、喝梵净山泉冲泡的茶水。”

铜仁市江口县抢抓“黄小西吃晚饭”和打造梵净山世界级旅游景区战略机遇,推动“旅游+康养+文化”深度融合,构建以避暑度假、生态康养、乡村旅居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江口县接待国内过夜游客96.56万人次、研学8.83万人次,为乡村注入振兴动能。

以景带村 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一碗水、灵猿戏水、天生桥、玉兔观天、飞瀑流泉、古藤环绕……梵净山下,在亚木沟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游客可沿着栈道跟着“流动”画卷行走,不时用手机定格视野中的美景。

同一时刻,位于亚木沟所在地的江口县太平镇寨抱村,“土鸡活鱼”馆老板赵国权正忙着招呼客人。以前赵国权外出打工,9年前他回到村子办餐馆,去年纯收入达到30万元。

寨抱村有村民593户2053人,森林覆盖率达86.7%,水资源丰富。过去,村民守着美景和生态资源过着苦日子。

近年来,依靠水系连通·水美乡村等项目,以及亚木沟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该村许多村民与赵国权一样吃上了旅游饭。全村发展民宿4家、特色餐饮5家、农家乐42家,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3万元。

以景带村,铺实乡村振兴路。寨抱村的蝶变是江口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动体现,江口不仅打造了云舍、亚木沟4A级景区,还有农夫山泉3A级工业旅游景区等景点。通过景区打造挖掘乡村资源,提升乡村活力,建成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8个,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村落融合发展示范村2个,惠及群众5万人以上。

让农村变景区。江口县以旅游景区和客源市场为依托,深入挖掘乡村自然生态、地方文化资源内涵,完善旅游扶贫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新开发闵孝鱼粮溪峡谷景点、黄岩大峡谷—古寨景点、骆象万亩休闲茶园、坝梅户外休闲基地等新景区和旅游区。同时,带动和打造主题突出、业态丰富、设施和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力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逐步形成“一品一特”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实现从农村到景区的华丽蝶变。

让村民吃上旅游饭。该县通过景区带动,先后打造“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少数民族村寨寨沙侗寨,举办闵孝西瓜节、德旺丰收节、坝盘农民运动会等节会和农事体验活动,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带动梵净山村、快场村、寨抱村、坝梅村、龙宿村等走上旅游路,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成果丰硕。目前,江口县太平镇已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云舍村、梵净山村获得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快场村、坝梅村、寨抱村、河口村、挂扣村获得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云舍村获得省级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村落融合发展示范村称号。

乡村旅游正成为江口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发展乡村旅游,让环境美了,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也让乡村成为都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2024年,亚木沟景区、云舍景区、农夫山泉工业旅游区接待游客56.88万人次,门票收入645.98万元。

寄情山水 打造康养旅游新标杆

群山如画,山风轻吟。行走在山水相依的太平镇梵净山村,民宿“梵静山舍”悠然坐落山间。

“梵静山舍”由土家族传统村落改造,围绕老宅进行加固和翻新,保留了传统村落的烟火与民俗风情。2019年以来,民宿以康养为理念,提供苗医保健、森林瑜伽等多样服务。

广东游客黄星来这里多次,喜欢上了这里的绿色食品,特别是苗医保健、森林瑜伽等服务,让人舒缓疲惫,调和身心、释放压力。并由此爱上了梵净山下的山水。

为了让旅客身心滋养,邂逅康养时光,江口县正在稳步推进江口梵净山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与川上语·梵静山舍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根据规划,这两个基地建设内容丰富多样,有康养步道、森林浴场等。建成后,游客可在这里与自然相融,感受森林的气息。

望山看水,枕景而眠。发展康养旅游,江口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含量达12万个至16万个,有“天然氧吧”美誉。梵净山被誉为地球同纬度上的“绿宝石”,江口县内溪河密布,有太平河、闵孝河、桃映河、车坝河四条主要河流。还是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圈”的保护网成员、全国首批全域旅游创建县、中国碳汇城市,以及国家自然保护区、中国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全国十大避暑地、全国100个最美的地方。

在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方面,该县不断推进康养建设项目,以生态产业、绿色发展为主导方向,利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为引擎,全力打造独特的森林康养旅游服务体系。在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的基础上,推进鱼粮溪大峡谷、黄牯山、黄岩大峡谷、太平快场、净河明天等康养项目的规划与建设。规划打造4级森林康养重点建设体系,即森林康养乡镇、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村寨和森林康养人家。

目前,该县获得省级认定的森林康养人家3户,分别是江口县云舍村朋来乐饭庄、江口县云舍村旅游饭庄、云舍莞缘居康养民宿。有森林乡镇7个,森林村寨33个,森林人家63个。2022年,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将江口县纳入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

下一步,江口县将依托淫羊藿、黄精等本地中药材资源,强化“温泉+苗药”“森林疗愈+民俗文化”等特色产品,丰富康养旅游产品,开发药膳食谱、中医体质调理等特色产品,打造康养旅游新标杆。

文旅融合 视听大餐感受文艺浪漫

《我在江口遇见你》《相思风雨中》……当夜色抹去夕阳余晖,江口县梵花街沿河观光步道上的河畔音乐会刚刚启幕,优美的旋律时而激昂、时而舒缓。参加河畔音乐会的歌者,有本地音乐爱好者,也有远道而来的游客。

河畔音乐会是江口县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江口有汉、土家、苗、侗、仡佬、羌等16个民族,聚集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技艺。该县用好用活山水、文化资源,让游客既看风景,也能品味民俗文化。

为了让民俗文化走上文旅融合舞台,该县组织文化、艺术界人士对民俗舞蹈、歌谣、戏剧、乐器、服饰、语言艺术进行梳理,推动代表人丁兴旺、团结友爱的江口“闷龙”,簧音悠扬的“木叶”,兼具戏剧与祭祀的“古毛斯舞”等民俗文化从“深闺”走向舞台。

2024年,江口县完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8个、市级10个;完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申报12人、县级18人,编制《刘氏民宅勘察设计方案》《江口朝阳寺勘察设计方案》等4个;完成云舍古建筑群杨培生宅、杨培生宅修缮工程2栋;实施江口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通过挖掘历史故事、艺术价值,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文化素材。

近年来,江口县还通过文旅融合、乡村旅游的推进,赋予传统村落全新生机,引来越来越多的游客从城市到乡村品味光阴的故事。并让艺术作品为文旅融合推波助澜:电影《云在江口》讲述了云栖和抹茶的爱情故事,把江口云舍村、太平河等多个景点串联起来,宣传自然之秀、人文之美,搭建起文旅融合桥梁,吸引游客来这里体验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2024年,江口还编创了《一抹茶香》《梵净抹茶》《我爱你江口》《小小梦儿飞》等文艺作品12个,为文旅融合推波助澜。

此外,2024年,江口县通过“贵州铜仁·梵净山冬季马拉松”赛、“梵净山登山大赛”“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鲁滨逊杯”2024年全国老年人持杖健走交流活动,举办江口抹茶、苗药精油特色农特产品推介等赛事活动,打响文体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知名度,让江口文旅的“诗”与“远方”绽放绚丽光彩。

旅居产业 打造地方民宿文化品牌

当游客沉醉峰峦叠翠、溪流潺潺的画境时,江口也在思考新命题:如何让游客体验更加美好的美食与栖息之旅?对此,江口县给出的答案是:依托梵净山旅游品牌,把握休闲度假新导向,让精品民宿成为撬动旅游业转型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

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打造旅游吸引物。该县计划投资15亿元建成的鱼粮溪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目前已完成闵孝镇苏家坝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建筑和网红桥主体建筑;投资1200万元的给嘟民宿预计今年试运行;梵净山—太平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正紧锣密鼓地创建。

江口县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打造的原则,统筹民宿产业发展布局。按照“市场主体+村级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森林康养精品民宿集群。截至目前,已打造寨沙、云舍、孟沟坝和群山之心、梵静山舍等多处民宿集群。

为立足优势谋发展,该县打造“民宿+”个性化名片,全力构建“民宿+乡愁故园”“民宿+传统美食”“民宿+侗家文化”等模式,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民宿经济附加值,打造地方民宿文化品牌。同时,出台《江口县民宿客栈发展管理办法(试行)》,对民宿的发展区域、权属要求、卫生要求等进行规范明确。围绕梵净山森林康养民宿集群做足文章,不断推进民宿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民宿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江口有民宿180余家,其中精品民宿62家,房间总量1689间,床位总数2676张。云舍小院、川上语、想宿屿白、熙玥河畔等12家民宿入选“贵州特色民宿”名单;有全省示范民宿12家,金山级民宿7家,银山级民宿4家,青山级34家;2024年,申报省级示范民宿6家、等级民宿及乡村度假酒店9家、青山级民宿11家、国家乙级民宿1家。

为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梵净山的四季更迭,江口民宿还推出了7天以上长租等住宿产品。其中,群山之心、梵静山舍、行驿云舍等民宿推出瑜伽、颂钵疗愈、插花、抹茶体验等项目,可以让游客体验充实而美好的旅游时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宣传国家旅游政策,传递更多旅游信息,展示祖国大好河山,传播中华传统文明,推广旅游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立即搜索